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SpaceX
盛传SpaceX正在研发一款用于海上回收操作的“机器人”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回忆放手-bd
注册会员
291
主题
-6
回帖
100
积分
注册会员
注册会员, 积分 1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积分
100
私信
国外航天
283
0
2017-5-29 11:31:54
SpaceX是一家很“倒霉”的航天公司,几乎一天到晚24小时的被无数网友滚动关注着,任何微小的变动和创新都会被网友们挖出来公之于众,当然那些惨烈的事故也经常刷爆媒体圈。而之前媒体一直盛传SpaceX正在研发一款用于海上回收操作的“机器人”,并将在此次复用发射中首次投入使用,而网友则根据传言制作了相应的三维图。
网友之前根据传闻制作的想象图,没想到和最终实物十分吻合
而网友对这个机器人的作用猜测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着陆后放倒火箭的,有的说是直接抓住着陆火箭的,有的说是给火箭重新加注燃料让他飞回发射场地的。然而随着两周前一张无人回收驳船上的航拍图的曝光,这款机器人的真身终于曝光。
可以看出此时该机器人(或者叫回收支持器也可以)正在甲板上进行紧张调试
综合目前各方消息,可能会让网友失望了,目前这个机器人的实际作用归结起来很简单——代替以往的复杂笨拙的箭体固定方式,提供一种快速的箭体固定和拆除模式,防止火箭在回收后和返港期间因为甲板的横纵摇动而滑落海中。
在以往发射中,一旦火箭平稳降落,首先要确保发动机彻底熄火,没有燃料持续外泄,然后有可能需要排空部分燃料(此步骤未经官方证实),然后在另一艘工作船上的工作人员登上回收驳船,冒险(此时火箭仍存在倾翻、滑动或剩余燃料仍未排空的风险)手动安装四个固定结构(猜测包含带有缓冲装置的液压缸、拉力计),然后将固定结构就地焊接在甲板上,这时火箭才与驳船可靠连接,可以承受接下来几天的返航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浪。
以往人工固定火箭的方式,红圈处为OctaWeb结构上的吊耳结构,OctaWeb作为整个猎鹰9火箭一级的主承力结构,拽住了这四个吊耳就相当于擒住了整枚火箭,而这四个固定机构都是工作人员冒险登船手动焊接至甲板上的
然而,在有了这款机器人之后,工作流程变成了这样的,首先机器人隐藏在驳船甲板的一角,即可倾转的挡焰板后方,然后驳船出港,到达指定回收位置,接下来火箭照常发射和降落至驳船上。
火箭着陆稳定后,机器人从挡焰板后方移动出来,此图中机器人出现时机有些过早,不过不影响理解
可以倾斜打开的挡焰板实物,火箭发动机关机前机器人就藏在这里“避风”
火箭落船后稳定后,挡焰板打开,机器人在工作人员遥控下开始向火箭正下方移动。
其实在不停摇晃的驳船上对准四只吊耳也是个技术活
四个“擎天柱”(网友起名)正在测试,可以清晰看到每个固定臂有两个液压缸
火箭吊耳,和OctaWeb承力结构是一体的
当四只“擎天柱”固定臂大致对准OctaWeb结构的吊耳之后开始连接操作,在连接完成后机器人可能会通过电磁铁吸附在甲板上,这样就间接也使火箭固定在了甲板上。当然也有网友认为有其他方式固定,或者是根本无需固定。当然这还要SpaceX自己出来解释了。
总的来说,网友针对这款机器人还有些“脑洞大开”的构想,当然很多都是不错的想法,只不过在这款“擎天柱一代”上显然还不能实现:
首先,这款机器人显然不具备在甲板上放倒火箭的能力,所以除了固定方式不同,一切和以往回收不存在本质区别。
第二,该款机器人目前也不具备加注和简易发射架的能力,所以SpaceX构想中的着陆—加注—飞回着陆场显然暂时还无法实现。
第三,即使使用了这款机器人,暂时也无法做到全无人回收,因为工作船Go Quest已经出发了。
以后这火箭下面就要坐个机器人了,死死地拽住火箭不让他跑了
那么,肯定有人要问了,那这个机器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有什么卵用呢?笔者认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幅度缩短了箭体着陆到箭体固定之间的时间间隔,防止这个无固定空窗期发生意外
由于省却了焊接操作,降低了对驳船甲板的损伤
减少了驳船维护和火箭到港卸船的工作量,可以面对未来更加密集的发射业务
提高了回收工作的安全性,甚至理论上免去了工人登上回收驳船的必要性
很多人肯定会说,这玩意算不上什么颠覆性的发明,最多只不过是为回收锦上添花而已。不过要知道,第一次海上回收成功距今仅仅不到一年,之前由于回收本身都是相当高难度的尝试,回收后甲板和火箭会是什么状态都悬而未决,所以在流程上的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优化,只是能够回收就已经万幸。但是在首次海上回收成功时隔一年后的今天,SpaceX已经基本摸清了海上回收的流程和相关受损情况,逐步改进了回收驳船,同时优化了驳船靠港后的装卸流程,所以这个机器人在这种诉求下应运而生。
SpaceX的最终设计目标是设计一款可“快速完全复用”的运载火箭,但这要分成两个部分,一半是“快速复用”,一半是“完全复用”,蓝色起源凭借BE-3发动机和亚轨道的“新谢泼德号”的成功,在快速复用上向前走了一步。
请注意对比两家回收船的区别
蓝色起源采用的是一艘货轮改装船,财大气粗
而SpaceX是一个安装了4台“保位发动机”(station-keeping engines)的无人平台船(autonomous spaceport drone ship )
可以说,两家的回收思路虽然“大同”,但是仍然有“小异”,这实质上是象征着整个VTVL思路的火箭回收和复用仍然处在一个逐渐摸索和成熟的过程中,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这个阶段的固有特征,谈所谓的“标准”或许为时过早。比如这款机器人的诞生只不过是SpaceX快速迭代改进的又一次展示而已,后续还有什么大的或者小的改进也未可知。
所以文末说一段可能要挨骂的话,任何新兴技术领域,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必然来自于技术实力和市场占有率,就像比亚迪和特斯拉如果没有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成就,肯定不会有机会出现在电动汽车充电国标制定的会议上;华为如果没有大量关键专利和过硬的研发实力,5G标准的制定上也肯定轮不到他说话。所以说,如果想制定回收火箭的“标准”,那就请拿些实打实的东西出来证明一下,我想这个要求应该不算过分。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