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完美落月的背后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行星
限制会员
401
主题
-1
回帖
-1088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10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88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10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88 积分
积分
-1088
私信
科普知识
464
0
2020-12-2 10:20:37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着陆上升组合体历经主动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和自由下落阶段,成功完成在月面预定区域的软着陆。
这轻盈、稳健的一落,蕴藏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
边飞边找落点
对于嫦娥五号来说,落月只有一次机会,必须一次成功。
相比嫦娥三号、四号,嫦娥五号对于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要求是空前的。由于涉及到采样完成后上升器要在月面起飞,嫦娥五号挑选落点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的过程,其降落区域内不能有太高的凸起、太深的凹坑,坡度也需要符合任务要求。
简单说,它是一边飞行一边寻找落点,如同一次从600公里外开始、在15分钟内完成的自主“跳伞”。
为了实现“选址正确、落得准确”,嫦娥五号采用了已经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成功应用的“粗精接力避障”方式。这种方式,是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研制的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指挥下,着陆上升组合体先大推力反向制动减速,然后快速调整姿态,对预定落区地形进行拍照识别,避开大的障碍,实现“粗避障”,之后再斜向落向选定的着陆点,飞到着陆点正上方后改为垂直下降,在接近月面时关闭发动机,落在月球上。
探查落月路径的眼睛
GNC系统在进行决策时,离不开各种数据支持。由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如同一双明亮的眼睛,感知着嫦娥五号的落月路径,并向决策“大脑”传递信息。
据西安分院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主任设计师张爱军介绍,这部雷达在着陆上升组合体距离月球表面约15公里时开机,在距离月面6公里时正式开始工作。
“该雷达可以探测着陆器与月球表面的距离,以及着陆器下降的速度,并向上升器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提供速度和距离的信息,以便着陆器判断降落的落点和速度。”张爱军说。
落月发动机有绝招
发动机为嫦娥五号安全落月提供了动力保障。不过,靠普通宇航发动机,是无法完成月面安全软着陆任务的。
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了解到,月球是真空状态,没有大气,意味着不能利用空气摩擦实现减速。为完成探测器动力下降、悬停等着陆阶段动作,要求发动机具备推力深度调节能力。
2006年,六院正式启动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经过艰苦探索,研制团队先后突破“高性能、长寿命推力室”“流量精确调节与稳定”和“发动机系统优化与集成”三大关键技术,发动机技术指标基本满足探测器要求,为后续研制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鼎力支撑下,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这次,它又护送嫦娥五号着陆上升组合体平稳落在月球。
刹车指令员责任重大
嫦娥五号落月最后阶段的发动机关机,需要有精准的指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γ关机敏感器,就是落月过程中的“刹车指令员”,责任重大。
落月过程开始后,置于嫦娥五号底部的γ关机敏感器便实时测量着探测器与月面的距离。当嫦娥五号落到距月面不足5米高度时,该设备发出关机指令,关闭轨控和姿控发动机。这一瞬间,决定着落月任务的成败。随着发动机反推力的撤离,嫦娥五号得以翩然落月。
据介绍,γ射线具备受外部环境干扰小、精度高等特点,因而被应用于对精度、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和探月任务中。此前,航天科工研制的γ高度控制装置已经在神舟飞船任务中成功应用,护送航天员安全返回。
嫦娥五号的“腿”不一般
离开了发动机的反推,嫦娥五号是以自由落体形式着陆的。虽然月球引力较小,降落高度也不高,但撞击月面时仍会形成一定冲击载荷。
这就需要着陆缓冲系统发挥作用,吸收着陆时的冲击载荷,同时保证探测器不翻倒、不陷落。
着陆缓冲机构,通俗地说就是嫦娥五号的“腿”,是落月环节的技术难题之一。嫦娥五号的4条“腿”可不一般,它们集缓冲、支撑功能于一体,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的完美基因,由五院机构分系统团队精心设计。
记者了解到,该机构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偏置收拢、自我压紧”式方案,保证了收拢简单、展开可靠,能解决着陆缓冲、着陆稳定性等多方面问题。
与嫦娥三号的着陆缓冲设计方案相比,嫦娥五号任务由于难度增加,着陆缓冲能力要求提高了30%,但机构重量指标却减少了5%。五院总体设计部研制团队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你不知道的精妙设计
嫦娥五号落月过程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精妙设计。
从表面看,是着陆器“托着”上升器降落到月面,实际上,着陆器上GNC系统的工作,却借助了上升器上的中央控制计算机和星敏感器。
中央控制计算机是上升器在月面起飞时要用的“最强大脑”,星敏感器则能让上升器通过“看星星”确定自己的姿态。
这样的“合作”,是设计人员结合“上升器全程陪同着陆器”的实际想出的妙招,既节约了成本,又减轻了重量。
此外,当着陆器接近月面时,发动机激起的月尘容易让星敏感器“迷眼”,从而影响后续上升器起飞。研制团队专门设计了一个盖子,可以在落月最后阶段把星敏感器的镜头盖起来,他们称之为“天黑请闭眼”。待落月之后月尘散去,再让星敏感器“睁眼”。
地月通信的桥梁
远在38万公里外经历生死考验的嫦娥五号,一举一动都令国人牵挂。好在通过各种天线和数据传输手段,地面可以跟嫦娥五号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它的动态,向它发送指令。
在上升器上,装有西安分院研制的测控天线,如同嫦娥五号随身携带的手机,是它与地面之间测控通信的主要依靠。而着陆器拍摄的落月照片,则由该院研制的数传系统实时传回,为地面决策提供依据。
相比地面上的手机,地月通信距离远了几万倍,数据发送需要采用特殊的对地定向天线。由五院总体设计部设计的定向天线采用双轴驱动机构,就像人的肩、肘关节,能让反射面天线辐射器灵活转动,始终对准地面。为了满足任务要求,反射面天线的设计轻量化到极致,相比同类天线减重了40%以上。
模拟动画截图。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黑洞
天文理论
火星
图片
木星
太阳系
宇宙
国外航天
冥王星
中国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