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 D- @& a : @4 k4 \, q* E7 F( k 5 K e: \1 a( Y6 Q0 [4 i3 T
0 |- b% c% g9 f. F+ ?" ~' X. W
u/ t+ W! r2 ?& x! F. P! o
“玉兔二号”月球车上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获取了巡视探测路线上的月壤和月岩的光谱学和矿物学特征,为揭示着陆区物质成分尤其是月球最大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所蕴含的月球深部物质组成提供了重要支撑。科学成果发表在Remote Sensing国际期刊。4 T/ M, `3 |; T3 _4 R9 \
+ F, O/ t1 o1 ]: @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地化所和空间中心的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仪就位探测光谱数据,结合实验室光度实验数据,获得了红外光谱仪可见近红外波段(450~2395nm)范围内的Lommel-Seeliger模型相函数,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面辐亮度随入射角、出射角和太阳相角变化的光度模型。* f' ~) ?; B% S$ k+ V' o4 c
$ x5 x) i9 ?0 s+ c
* o( F$ Z) v' e! U* c; H9 S# A; ?
$ F0 }) V8 R- w1 D1 d5 q, r
' }( w& @( i: B% Z1 m/ o1 l/ | Y3 } e
研究观测到了月球背面原位月壤的光谱“反冲”效应和“红移”效应,发现月壤微观粗糙度所造成的阴影对光谱辐亮度影响突出,并提出了一种红外成像光谱仪数据的阴影校正方法。利用光度模型对探测光谱数据进行光度归一化,揭示校正后同一目标物的光谱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发现玉兔二号在月面行走448m后,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的矿物成分仍相对均一。* v6 x! ?0 k' _, ^. M: S# q# C( I
9 M: m! {) z* l2 n3 |3 x9 t1 y/ d4 s) V
' ^1 ]0 k' |( X i) t
1 }. W6 R# t3 r+ k4 R
) n* x$ ?2 ~) p
0 X, D4 |* \1 X9 |8 b6 i在遥远的月球背面,嫦娥四号完成第24月昼工作进入月夜休眠;在祖国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嫦娥五号已经矗立在发射塔架,月球之上即将迎来一位“新伙伴”。目前,各系统正在进行各项测试等最后准备工作,任务进入发射实施阶段,嫦娥五号即将踏上奔月之旅。与探月工程一期和二期不同的是,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拥有“双程票”,将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为后续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 B. }! J; g/ c: B5 ]( C9 V. Y9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