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今天我们用的金子,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太空人
高级会员
402
主题
-1
回帖
980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积分
980
私信
天文理论
565
0
2019-3-12 14:14:59
金子,人人都爱的金子。图片来源:marketwatch
科学家说,当年天上掉过金子,哗啦啦地掉!它们的总量比今天各国央行的储量加起来还要多很多,
地球
被砸得苦不堪言。
——等等!年早就过完啦,现实一点好不好,开什么国际玩笑嘛。
不,这可真不是玩笑,是科学家在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上发表的科研成果[1]。
那地球自己的金子呢?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黄金是大地的宝藏,现在可好,你告诉我地球自己不产金子?
当然产。哪有大地不产黄金的道理!
只不过,我们没动它分毫。换句话说,我们至今用的所有金子都来自天上,而地球本土的黄金呢,至今仍原封不动在地下“宝库”中封存着。
这个宝库在哪儿呢?在这颗星球的最深处,那是生命完全无法存活的炼狱,坚固的铁都能融化为铁汤。
……
没关系,我知道这需要一点时间来理解。毕竟金子嘛,不把人晃晕怎么能叫金子呢?在我们彻底被金光闪闪的事实晃晕前,请抓住最后的清醒,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颠覆常识的故事背后,到底是什么来历吧!
地球自家的金子,早被存进了最深处
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在最初的混沌时代,
太阳
系没有八大行星,只有气体和无数细小杂乱的尘屑。它们围着太阳疯狂飞舞,轨道杂乱交错,不停地相撞,不停地融合。在千百万年的尺度下逐渐增大,最终形成后来的各个行星。
尘埃聚合成星球是一个剧烈的能量转化过程,尘埃高速飞行的动能在相撞过程中转化为内能,释放出高温,以此融化自身,进而焊接起来,越聚越大。当行星的原型逐渐形成之后,自身庞大的引力会将更多的气体、尘屑和小天体吸引到自己的表面。当后者砸下来的时候,同样把自己的动能全部贡献给了星球的内能。
这份巨大内能最终令整个星球充斥着极高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下,哪怕坚固的岩石也纷纷融化。当时的地球是一团岩浆的海洋。在行星聚合过程中飞进来的尘屑和小天体纷纷解体,融解在这汪宇宙的岩浆池中。
正在聚集成型的地球,就是一团岩浆的海洋。图片来源:《自然》
既然是液体,其中的物质便会受到重力和浮力的控制而运动。当体积相等时,密度更大的物质会拥有更大的质量,因而受到更强烈的地心引力,得以克服自己的浮力,向星球深处(引力中心)运动;与此对应,当质量相等时,密度小的物质又会拥有更大的体积,受到的浮力更大,于是就倾向于浮到岩浆海的表面。
当然,这只是对岩浆海中复杂动力学行为最简单的梳理。虽然这两种力的作用机制太简单,最终却给整个星球带来了宏观的演化趋势:重的物质越来越富集于地球深处,轻的物质越来越富集于地球表层,久而久之,地球的岩浆海里出现了分层。当温度逐渐冷却,物质们开始结晶的时候,就把这种分层的特征凝固为了星球的圈层结构。
这便是行星分异,是球状天体形成内部圈层结构的必经过程。
再说回到人人都喜欢的金子。虽然金元素不是构成地球的主要元素,但在地球形成之初,自带的金子数量也是颇为可观的。曾有研究认为,地球上的金储量约为1600万亿吨。这么多金子,到底又是多少呢?换个更直观一点的说法——这些金子差不多够给整个地球表面铺一层半米厚的黄金甲。
如果能把地球形成时自带的金子都挖出来,能给整个地球表面铺满一层半米厚的黄金甲。图片来源:Bjorn Holland
可惜,作为密度相对较大的元素,金子也得遵循行星分异的规律。在早期地球还是一汪岩浆池的时候,这么多的金子就随着铁一道,沉到了地球的最深处,从此再也不见天日了。
照这个照理来讲,地球表层将不再会有金元素的富集。
这显然并非我们今天看到的实情。只要想见到,我们很容易找到金子(但属不属于你的就不好说了,哈哈)。如果地球的金子都随着原初时期的行星大分异沉入地球深处,为啥我们今天在地表还能挖到这么多金子呢?
其实,有一种非常简单直接的方案,就可以在地球自身的金子全部“沉沦”后,让地表依然充斥着金色的光辉。
想到是啥了吗?
对,让天上往下掉金子就行了。
这金子,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图片来源:kisspng
炼狱时代,黄金如雨
道理很简单:随着行星分异逐渐完成,地球岩浆海逐渐冷却,表层逐渐凝固成岩石圈,再砸进来的小行星——只要吨位不是太大,别砸穿地表,那么它们所携带的一切物质,就可以顺利留在地表。
不过,也得满足一些条件才行。比方说,地球在岩浆海凝固之后,必须先得消停一阵子。否则,如果小行星持续高频次地给地球输送内能,地球表面就不会凝固那么快。后来从天外飞来的金子,仍然会一头栽进岩浆池,最终的结局依然是沉到地球深处。
所以,今天的我们想要有金子可挖,当年的地球就需要有一个时间差——从分异完成后到再度遭受撞击,两者之间要有一个相对平静的时间差。
地球的行星分异发生在距今46亿-45亿年前。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算起,直到距今38亿年前,中间这8亿年的时光被称为冥古宙(Hadean)。冥古宙的词源来自于冥界之王哈迪斯(Hades),不用想也知道,这段时间肯定如同地狱般煎熬。
但冥古宙这炼狱般的8亿年并非全程都充斥天地大撞击。科学家根据天体演化模型和陨击坑的实际测年统计发现,冥古宙撞击的频度明显具有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出现在46-45的冥古宙前期——这是上面刚说过的星球聚合期。没有这冥古宙早期疯狂的陨击与聚合,就不会有八大行星的形成。这个时期最庞大的撞击物能有
火星
那么大,一头栽在地球上,很可怕。
关键是第二个峰值。它出现于距今42亿-38亿年的冥古宙后期。此时,八大行星早已经形成好几亿年,地球早就凝固了下来。可科学家发现,这段时期,小行星陨击活动又突然加强了。这个事情地球自身没有地质记录——我们地球的地质活动太活跃,早就把当时地表的一切破坏完了。相反,我们的卫星月亮,由于表面地质作用停滞,把当时的一切都成功记录了下来。今天你拿望远镜看月球,会发现它表面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陨击坑,惹得人密集恐惧症直犯,这些陨击坑几乎都是距今42亿-38亿年前这段时期形成的。
距今42亿-38亿年前,已经凝固成型的地球,遭受了小天体的又一轮密集轰炸。图片来源:earthspacecircle
这次陨击事件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主流意见认为,以
木星
为首的巨行星在这段时间内调整了位置,从自己原有的轨道上飞了出去(不是去流浪!)。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它的体量手撕地球都轻松无比。当它调整轨道时,途中那些乱七八糟的小杂屑自然构不成挡路资格,轻易被它的引力甩开,高速飞进太阳系内带。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天体对于地球来说犹如炸弹,犹如陨石雨,犹如轰炸机的饱和式袭击。于是,这个发生在冥古宙后期的密集陨击事件,就有了一个形象的名称——后期重轰炸。
以往我们提起后期重轰炸,往往三句不离它的最大恩赐——水。事实上,被木星抛进来的这些炸弹,一个个都是“脏雪球”,主要成分以水为主。无数的脏雪球活生生在地表汇聚出了一个圈层——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这片蓝色海洋。
脏雪球带来的可不光是水。水融化了,脏东西也留了下来。这些脏东西都是什么呢?各种原始岩石成分,各种元素化合物,当然,里面也有不少值钱货——比如金子。
至此故事就结束了。回过头重新看这次陨击事件,可能你会感觉画风都变了:明明奔着一通饱和式轰炸把你地球砸到伤痕累累去的,结果变成了“砸一拳,就送点儿金子”。最后可好,地球啥事儿没有,金子和水却都留下了。
这是最坏的时代,却也是最好的时代。地球从此覆盖着蓝色的海洋,怀揣着璀璨的黄金,进入到没有袭击、没有轰炸、平平淡淡的后续几十亿年。
金,79号元素,化学性质极其稳定。图片来源:umods
宇宙的金,地球的金,文明的金
这就是地球表面我们摸得到的那些金子的来历。
金,周期表第79号元素,在太阳系的物质构成中,以微量元素的形式存在,化学性质极其稳定,因此无法成为生物圈可用的能量来源。换句话说,生命并不需要它。自冥古宙之后生命登上地球舞台以来,第79号元素一如既往地卑微存在着。既不是能量来源,也不是危险物质,又有哪个生物会去注意它呢。大地的杂质,好吃吗?并不好吃。那么走开。
谁也没想到,38亿年之后,这个繁衍不息的生物圈,孕育出了智慧。
这个智慧是社会性智慧,要同时面对稀缺性和多元性两大命题。稀缺性令人们对价值的保有趋之若鹜;而多元性主要体现为劳动分工,人们需要不同分工之间的协同交互,需要不同资源之间的统筹分配。
于是第一次,生物圈里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诉求。他们需要一种合适的符号,来量化稀缺性、量化多元性。为了彰显、为了结算、为了交易、一切,为了最终的延续与繁荣。
于是,一种性质稳定、含量稀少的物质就走进了他们的视野。79号元素,这种大地的杂质,从此有了一个崭新的名称:货币。
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偏好去看待黄金,但大概不可否认的是:在文明的进程中,它的确扮演过、扮演着、而且还要继续扮演只属于它的重要角色。在文明之外呢,它是天外来客,是地心宝藏。听起来似乎都是人们无法触及的领域。但没关系,有金子的地方,终归会引发人们探索与开拓的欲望。金子的作用是表述价值,而开拓的含义则是——创造价值。
只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请不要梦想天上掉金子这种美事儿,因为——几十亿年前就掉完啦!
参考文献
Willbold et al. 2011. The tungst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Earth’s mantle before the terminal bombardment,
Nature
, vol 477, 195-199. doi: 10.1038/nature10399
果壳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冥王星
中国航天
国外航天
系外行星
火星
图片
木星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