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他在地球,让种子在月球发芽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火星男
高级会员
418
主题
0
回帖
956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积分
956
私信
月球
515
0
2019-1-28 12:20:43
6 P5 B7 u9 v( I
2018年10月,谢更新与即将交付的载荷罐合影。受访者供图
0 R4 z( y6 |* |# A" Q; \6 @
来源:科技日报
9 ~( g6 Z3 G# B
棉花种子在月球上发芽,这则消息最近成了科技圈的焦点。作为背后的“播种者”之一,这段时间40多岁的谢更新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
\3 d8 X1 e7 p" L+ h2 _
接采访电话、参加媒体见面会……接二连三的曝光,让这位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直呼“有些吃不消”,他尽可能推掉了采访邀约。
8 F8 U3 H( x: W, R! X
“这次坐嫦娥四号,去太空‘旅行’的种子,就是它们的‘兄弟’。”在实验室,谢更新手指着器皿中的种子,笑着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拿起实验器皿,凝望这些种子胚芽,此时的谢更新神情放松,回复到最自然的状态。
# H% a2 @. }! T- C8 u
“作为项目总师,我只是帮助各部门协调、整合了有关资源,就是个‘大家长’,你们应该去采访那些做基础工作的科研人员。”谢更新摆摆手接着说,“我没什么好写的。”
7 `. a+ H7 m8 m) C7 |1 Q
“大家长”觉得自己没故事,真的吗?
/ Q) A$ b! f# l1 H
从环境科学跨界到航空航天
+ g; b5 A' x3 C; ~) C, m2 q" k
“其实,在深空探测领域,我是个‘门外汉’。”谢更新说,自己是湖南人,毕业于湖南大学,从本科到博士的研究方向都是环境科学与工程。
0 K! o; f& W% O4 U6 b
那他如何与探月工程扯上了关系呢?
2 B+ E, j( @$ }4 v( L/ ~$ z
时间回溯至12年前。
% O2 o; ~" P/ x t
彼时,时任湖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提出,要发挥教育部高校在创新发展驱动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作用,高校要在国家转型过程中发挥基础研究、学科交叉等方面团队的优势。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的赞同。在3位院士的推动下,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
6 u3 } L8 C( o9 E1 a7 h& s5 {2 L+ D
那时,谢更新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研究。2006年底,谢更新回国探亲期间,钟志华校长把成立中心的想法告诉了他,并邀请他回国牵头筹建中心。谢更新一下子就被这个想法打动了。
% A: M& E$ k+ C: I& @. O
“其实,我从小就有一个航天梦。还记得小时候,我常常晚上躺在田野的稻草上,一抬头就能看到卫星一闪一闪划过夜空。当时,我就想如果以后有机会,上太空去看看就好了。”谢更新说,虽然明白选择这条路,从零开始不容易,但“实在是想试一把”。
2 j- R Q: M2 p& D
下定决心后,谢更新毫不犹豫就办了回国手续,带上家人启程。“我至今记得,回国的那一天是2007年4月27日。”他说。
4 ]4 k! N6 d4 y" D' j! f$ k: L
“别看谢更新个子不高、块头不大,但做事却非常有魄力。”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副总指挥杨小俊说,“他做事非常执着,认准的事,就会做到底。”
0 K4 N' N; n/ M, Y) A
在谢更新看来,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表面上看属于航空航天领域,其实也属于环境工程与航空航天等相关专业的交叉研究范畴。
, V3 e, A" b& [
“我是搞环境科学的,我很早就想过,能否在月球上营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谢更新说,在他向钟志华院士探讨这方面的可能时,钟志华建议他可以先从生物试验开始,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在月球上进行生物载荷实验的计划由此诞生。
7 k+ O9 a' _, Q8 H) J- P2 |" x
随后经过层层论证、不断完善,这一计划最终被确定为嫦娥四号搭载项目之一。
" J6 A$ V0 k V* d
顶住压力把项目推进到底
* L2 I6 G2 w; J* C! y1 e- _
“项目确定是在2016年12月,到最后成品入场是2018年10月,算下来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谢更新说,对于科普载荷团队来说,整个项目几乎是从零起步,留给他们的时间非常有限。谢更新和团队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 [' G- H+ l& U$ ^5 d/ K
在研究上,谢更新提出了“大胆设计、小心验证”的原则,鼓励团队成员放手去做,多向专家请教。为攻克技术难关,科普载荷团队先后赴15省、50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交流。
, F/ t( c8 f& w
研发期间,团队得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无私帮助,“嫦娥之父”叶培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资深专家给予了团队大量的指导。对此,谢更新感慨道:“项目是吃着百家饭,集众人之力长大的。”
: ~6 G4 s% `! T+ L
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团队只能拼命和时间赛跑。2017年临近春节时,热控及试验方案推进遇阻,团队就一起飞往北京,与航天五院总体部的专家,临时集中办公整整5天,最终使方案顺利通过评审。
0 [, n L% C$ L9 k
除了时间紧迫,团队还遇过多次突发性技术难题,经历了几次“归零”危机。在某次进行低温存储试验时,设备持续处于低温环境8小时后开始漏气。设备漏气就意味着此前的一切努力全部归零,大家心里都有些慌了。当日凌晨2点多,团队开会讨论决定立即终止实验。随后,他们把设备送往山东烟台,和当地专家讨论,逐一验证解决方案,但各种“堵漏”方案均以失败告终。
. E5 g8 Q& Z/ L; d( e( g& w1 g
“从密封材料上找突破口,一定要把问题找出来!”当晚12点多,谢更新立即和团队开会讨论,转变思路寻找替换材料。
% r8 G( o$ b. s2 ^- h- i
找到了突破口,团队就像吃了颗“定心丸”,杨小俊和张元勋等团队成员一早带着设备赶赴陕西西安,和密封圈研制专家沟通,重新选材;随后,联系生产单位立即开模、在现场跟产……仅用3天时间,团队就完成了密封圈生产,经试验验证,产品完全符合探测器总体的漏率标准。
& K" p# b/ ^) z" a2 c
“如今说起来容易,但当时不看好我们的人有很多。团队成员最多时有五六十人,但很多人坚持不了多久就退出了,最后核心成员只有十几个人。”杨小俊说,“创新并不容易,有几次我们都想放弃了,不过都是谢院长顶着压力让我们做下去。”
+ h3 t, x- Y7 c l; q5 B/ y4 o3 G
“铁石心肠”背后也有温情
" S9 I$ _1 x; P3 R
“我们有多忙呢?这么跟你说吧,这几年团队核心成员无一人休过一个整天的假。”杨小俊说,因为团队很多成员不是学航空航天专业出身,大家只得挤时间、四处请教,奔波于各个合作单位,寻求指导。
- C- d1 J- O1 {! b6 n: [
杨小俊几乎常驻北京,负责沟通各项事宜。团队成员之一、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主任设计师张元勋两年飞了200多次,其中去北京72次,烟台22次……一出差就是几十天。记得最忙时,孩子刚刚出生几个小时,张元勋却不得不告别老婆孩子前往北京进行试验。
2 ^' Y: a/ U9 y+ P1 ~2 W; z; j
“我也知道大家辛苦,但进度表就在那里,我不得不铁石心肠地要求他们。”谢更新叹了口气说,2018年10月9日团队都在西昌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组装合盖做最后的准备。可就在这时,由于环境原因,载荷罐需要重新进行封装。
" C O) m9 A6 \1 ~
当时,杨小俊的岳父、岳母马上要做手术,他的孩子也生病需要照顾。平时就很少顾家的杨小俊不得已,向谢更新开了口,希望能回家。
1 x7 g6 \ d4 ^+ M& g
“我当时硬着心肠拒绝了他,请他给家人解释下,看看能否请亲戚朋友帮帮忙。”谢更新说。
3 D3 _5 ^; Q% c, _4 T
“说起来真是不近人情,不过我后来也理解了。”杨小俊说,谢更新是“刀子嘴、豆腐心”,工作上要求严格,批评起人来,也不会留情面,但背后却又会默默地为大家解决问题。谢更新不让杨小俊请假回家,却给自己的妻子打了电话,让她去帮忙。
0 M! P: _$ T) w# e0 o# t) ^
2018年10月10日下午,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终于解决了之前的问题,在地面组装合盖。
' }* c' A3 \! Q+ T- z
就在嫦娥四号卫星发射前,项目组在西昌开了一个会,参与该项目的70多位专家也被邀请参会。一贯“说硬话、干硬事”的谢更新,在会上却一反常态向大家提了一个请求。
9 f6 H! \- y1 N+ X$ }
“发射前很多人跟我说,你们的东西可别还没到月球就发芽了,或者一到月球就蔫了,那就成笑话了。我想说,创新就别怕出丑;但就算我们失败了,也请各位专家能继续支持这个团队。”谢更新说。
0 a- B1 `0 w# C& U2 z. |( O% b* `
2019年1月5日晚8点,地面接收数据显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的棉花种子已经发芽。
; d( Y% |3 F: s# p2 x
那一刻,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中心盯守的谢更新和团队成员忍不住激动地大喊:“出芽了!”
* K1 g4 @1 ^9 E+ e
他们悬了两年多的心终于放下了。
0 f7 ^7 J2 f; h/ e* H3 l6 J) ]
+ P# }" T: H y7 }" k, z
! K# [( j! N6 k4 g
5 x- K4 X/ r: ^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国外航天
UFO
航天
天体物理
木星
天文知识
火星
黑洞
中国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