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移动互联时代 外星人还会来吗?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ddfg
金牌会员
437
主题
-1
回帖
1016
积分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0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8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84 积分
积分
1016
私信
UFO
665
0
2019-1-23 09:51:23
原标题 移动互联时代 外星人还会来吗
作者 李斯洋
15亿光年外的无线电信号暗示着外星人的踪迹,最相信外星人存在的杂志却办不下去了。
地球
纪年刚刚走进公元2019年,“外星人”就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抢着上头条。
1月,国内以探索外星人著称的杂志《飞碟探索》宣布休刊。是的,你没有听错,这本神奇的杂志居然还活着,而且还是加拿大氢强度测绘实验(CHIME)团队监测到无线电信号,让人们对外星人“贺电”浮想联翩的时候,它再也办不下去了。作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超自然现象探索杂志,《飞碟探索》走过了38个春秋。
我小时候是《飞碟探索》迷。祖父家地下室里放着一摞落满灰尘的《飞碟探索》期刊。这些泛黄的纸页支撑起我童年的各种“奇葩”幻想,我甚至还组织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去郊区寻找外星遗迹。以至于后来去读了理科中最开脑洞的地质学。
《飞碟探索》绝对称得上中国报刊史上的一本非常奇特的杂志,有人把它比作不可知论版的《故事会》,里面充斥着各种想象力丰富的外星人研究、飞碟原理、民间科学理论、通灵、人体特异功能、历史悬案,等等,还有个重头戏就是全国各地读者寄来的UFO目击报告。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飞碟探索》伴随着国内“气功热”和“飞碟热”达到巅峰,有统计说,1990年的一期杂志甚至能够发行31万册。但伴随这股歇斯底里的神秘主义热潮降温,很多刊载奇闻轶事的报纸杂志早已被请进了故纸堆。
只有《飞碟探索》挺到移动互联时代的降临,在它最终应声倒下的时候,反倒让人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悲壮感。
毕竟这个时代太不“浪漫”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飞碟目击和外星人接触事件直线下降。在过去,那些印在报纸杂志上的模模糊糊盘状亮斑,可以让人脑补出一场骇人听闻的“第三类接触”事件;一场“
火星
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就能让整个美国东北部陷入恐慌和混乱。而现在,全民自媒体时代,再多的UFO疑似物都会很快被戳穿,更无法奢谈后续的开脑洞的环节。
此次“外星人信号”事件,着实又把人们对外星人久违的想象力拉回来了。“不要回复!不要回复!不要回复!”,网友们纷纷模仿起科幻小说《三体》里的腔调。但大家还没来得及畅想出更多剧情,来自科研团队的“辟谣”消息就立马通过互联网分发到了每个人的手机上。
受教之余,未免有些失落。
不过大可不必担心,每个时代总还是有每个时代的“浪漫”。当我们简要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些颇有神秘色彩的“浪漫”情节,在我们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从未缺席过。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早已占据时代主流的20世纪70年代,一场疑似“外星人信号”的事件也可以瞬间唤醒潜藏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神秘力量”。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一台射电望远镜在巡天过程中,首次发现了宇宙背景杂音中的一段相当稳定的电信号,时间长达72秒。负责记录信号的科学家看到这一幕,震惊地在纸上用红笔写下了“wow!”,代表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哇信号”由此得名。
与以往的外星人证据不同的是,“哇信号”完全是由严肃的科学仪器发现的,比先前的那些怪力乱神的UFO目击和接触事件,更有科学味儿。在那个普遍笃信“科学即正义”的时代,人们不会相信科学观测的结果是假的。
此后,“外星人信号”就屡屡成为科幻文艺作品的座上客。电影《超时空接触》也生动再现了这一幕,甚至还更进一步地把“外星人信号”用视频画面解码了出来:居然是希特勒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的致辞录像。
“哇信号”所引起发的新一轮“超自然力量”探索热,远远突破了文学艺术领域。在那个时候,超自然现象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成为一些现代世俗国家的重大专项,甚至还登堂入室,一度成为一门很严肃的显学,并影响了政府决策。比如美国的“星门计划”,就是想培养一支运用人体特异功能的“通灵部队”。
这波世界性的热潮传入中国,诱发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气功热”和“飞碟热”的全民狂欢。彼时好多人打坐练功,人人头顶一口“信息锅”,用来接收来自宇宙的气场。《飞碟探索》也是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巅峰。
一本正经地做一件荒诞的事,有时候看起来也挺可爱。在以科学理性塑造的现代国家,一群以探求客观真理为职业的科学家,带着周遭从小接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教育观念的大众,都曾经非常严肃认真地在外星人面前天真起来,或许这种“浪漫”并不来自外星人,而源自我们的内心深处的恐惧感。
毕竟,当有限的人类试图认识充满未知的宇宙时,当人们通过个别的实验现象去把握普遍的一般的科学规律时,最后的纵身一跃,靠的是灵感、想象力和顿悟的火花。恰如爱因斯坦曾说过:“寻求高度普遍的科学定律,没有逻辑的途径。”
科学知识的祛魅作用无可替代,但似乎总要有个转化的过程。不可抗拒的灾难、外星人入侵、不受人类控制的人工智能一旦出现,会让我们下意识地唤醒内心深处对自我有限性的恐惧。因为这恰恰证明了,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所以别担心,当我们来到这个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浪漫”还是会陪伴在我们身边,虽然它们越来越少了。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中国航天
图片
航天
宇宙
国外航天
火星
冥王星
天文知识
月球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