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算上玉兔二号,月亮上现在有多少辆车?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nbby
限制会员
427
主题
-1
回帖
-1108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110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08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110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08 积分
积分
-1108
私信
航天
571
0
2019-1-6 00:28:21
来源:星空早知道
先说重点: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玉兔二号”。这是月亮上的第7辆车。
左图:2019年1月3日,“玉兔二号”驶上月面的照片;右图:2013年12月15日,“玉兔号”驶上月面的照片;这是中国的两辆月球车
今年这头开的热闹!
北京时间1月1日13:33,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成功进行了迄今人类探测器最遥远的一次飞掠探测行动,对一颗名为“天涯海角”(Ultima Thule)的柯伊伯带小天体进行了近距离观测,今天已经可以看到相当清晰的照片,令人震撼!
而仅仅两天之后,北京时间1月3日10:26,中国第二颗月球着陆器“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降落,并在11:40通过中继卫星回传人类历史上第一幅月球背面的地表图像,引发朋友圈刷屏狂潮。
两天,两次将被载入史册的伟大壮举,这样的情况不多的。
美国宇航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坦(Jim Bridenstine)昨天刚刚给自己国家的”新视野号“探测器团队表达祝贺,今天,他又忙着给中国”嫦娥四号“团队发来贺信,祝贺他们达成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的壮举
到了3号晚间,22:22分,消息传来,两器分离成功!“玉兔二号”月球车已经缓缓驶下滑道,首次将月球车的车轱辘印压在了月球背面的广袤土地上。
从着陆到释放漫游车,这一次“嫦娥四号”用了差不多12个小时,而相比之下,2013年登陆月球的“嫦娥三号”从着陆到释放“玉兔号”(现在应该叫“玉兔一号”),中间间隔仅有7小时24分钟。可见此次实施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的难度有多大,地面控制人员必须慎之又慎。
接下来一两天里,我们应该期待的是传统大戏:两器互拍,很快我们将能够透过小“玉兔”的眼睛,亲眼看到“嫦娥四号”着陆在月球背面的真实模样了!
月亮上的车子
2019年1月3日10:26,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11:40,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月球背面地表实拍图像成功回传
地球
,注意细腻的月面土壤
尚未离开”嫦娥四号”平台的“玉兔二号”漫游车,这是监视相机拍摄的车轮子
此时此刻,很多读者会想一个问题:除了我们国家的两辆“玉兔号”月球车,还有其他国家把月球车送上过月球吗?
答案是肯定的。加上“玉兔2号”,此时此刻,月球上共有7辆车,“玉兔二号”是世界上第7辆月球车。在这7辆车当中,3辆属于美国,2辆属于苏联,2辆属于我们中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上半年还会有另外一辆小车子被送上月球,它来自印度,如果成功,那它就是第8辆月球车。
在已经抵达月球的7辆车里,可以分为两大类:由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指挥的无人漫游车,以及由宇航员驾驶的载人漫游车。中国和苏联的月球车都属于前者;而作为唯一实现载人登月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月球车实际上就是宇航员在月球上的“代步车”——美国人“轮子上的国家”的传统在月球上表现的真是淋漓尽致。
今天,老严就跟大家专门谈一谈:月球上的那些车。
美国LRV漫游车
阿波罗15号期间,驾驶LRV漫游车在月面行驶的宇航员
LRV漫游车3D 模型
LRV漫游车基本信息表
设想一下,你获得一次免费去一个你一直很想去的地方旅行的机会,但是规定你只可以在下车的地方靠步行走几圈,不许走远,你会不会感到非常不爽?
你大概会说:是的,非常不爽。
那么,如果说现在可以给你提供一辆免费的越野车开开,你可以开出去几公里,到处兜兜转转,你高不高兴?
当然高兴。而对于在地球上开惯了车的美国人来说,尤其高兴。
好,现在如果我们把目的地改成月球,从一开始只能在着陆器旁边靠步行考察的宇航员们,现在突然知道可以带着车上月球,想象一下他们的兴奋之情吧。
对了,这就是当年美国宇航局的想法,也是“月球考察漫游车”(LRV)诞生的由来。
美国宇航员们带去月球的三辆LRV,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在其他星球上有人驾驶的车。
上世纪60年代,时任美国宇航局马歇尔中心主任的前纳粹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试驾早期设计的大型月球车
LRV原型车研制期间,承包商邀请宇航员参与实际体验和改进设计
从1969年到1972年间,人类一共成功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员踏足月球。在这全部的6次登月行动中,前三次(阿波罗11,12,14号)是没有携带月球车的,而后三次(阿波罗15,16,17号)则携带了月球车,也正因如此,后三次阿波罗计划期间宇航员的活动范围得到极大扩展。
1969年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年份,这一年,美国研制的“
土星
5号”超级火箭将第一个地球人送上了月球表面。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这同一年,美国宇航局还启动了另外一个项目:为登月宇航员们研制在月球上使用的漫游车,这就是我们上文中提到的“月球考察漫游车”。
LRV漫游车是怎么研制出来的?
波音公司研制过程中的LRV漫游车原型车
60年代早期另一家工业巨头格鲁门公司正在测试的月球车方案
“月球考察漫游车”(LRV)有时候会被戏称为“月球沙滩车”或者“月球小虫子”,这是一种可以搭载两名宇航员的电动四轮驱动车,整车长度大约3米,宽2.3米,高大约1.1米,虽然相比起土星5号这个庞然巨物,LRV简直不值一提,但作为宇航员们在月球上的座驾,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装备了专门的弹性轮胎,专门的通讯和导航设备,工具箱和相机等等。
可以想象,即便是在今天,要设计一种可以在月球上搭载宇航员正常行驶的车辆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在半个世纪之前。月球表面环境与地球大相径庭:没有大气,强烈辐射,温度变化幅度达到400度以上,重力仅相当于地球1/6,还有崎岖不平,被厚厚月壤覆盖的地表。与其说LRV是一种车,更准确的说法恐怕是:
这是一种装了轮子的航天器
——不但要具备车子的功能,它首先得具备航天器的功能——在地球之外的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
LRV漫游车轮胎设计特写照片,注意明亮的钛合金金属镶片
月球上飙车的高手,阿波罗17号指令长尤金·塞尔南
这还没完,NASA给出的制造LRV的研制时间极为紧迫:只有17个月。从1969年底给订单,到1971年4月初,完成全部研制、测试流程,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LRV车必须交付肯尼迪航天中心塞进登月舱准备发射,以赶上“阿波罗15号”工程的整体进度。面对这样的要求,作为主要承包商,波音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做到了。事实上他们在1971年3月10日就实现了交付,比NASA的要求还早了半个月!
为了应对月球上多石块,崎岖不平的特点,LRV的四个轮子全部采用独立悬挂系统,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立电机,独立运转,可以轻松越过30厘米高度的碎石障碍,或穿越70厘米宽度的凹坑;
为了应对月面上极端的温度条件,还对各种设备采取了专门的隔热/散热措施;并针对穿着笨重宇航服的宇航员的操作便利性,对仪表盘和操作系统做了大量人性化设计;
(点击可放大)LRV漫游车设备简图
LRV漫游车3D 模型,左侧是车头方向,右侧是车尾方向
当时的美国宇航局局长詹姆斯·韦伯——对,就是用他的命名命名史上最先进空间望远镜的那个韦伯——拿到了世界上第一张001号月球驾照——美国人的幽默感很不错!
但最大的担忧还是月球表面厚厚的尘土环境。轮子会不会陷进去?轮胎抓地会不会不够?开车会不会太颠簸?行驶时尘土会不会大量飞溅导致宇航员们“面目全非”?
最终,波音和通用汽车的工程师们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采用铝合金轮毂,外侧包裹0.84mm直径镀锌钢丝编织的“弹性外层”,并贴上钛合金材质镶片以增加在低重力环境下的抓地能力,而在一些月球尘土较厚的区域,这些镶片的采用也可以透过增大接触面的形式防止轮胎陷入月面松软的尘土当中。另外,为了防止尘埃飞溅,每个轮子都安装了挡尘板,使用效果还不错!
另外在荒凉无垠的月面上,登月舱对于宇航员的心理作用不可小觑,他们最怕就是走远了忘记回“家”的路。因此LRV漫游车还安装有专门的导航系统,可以相当精确的引导宇航员们寻找目标,并在结束后返回基地。实际使用证明了这些设计的有效性,宇航员们对这种小车还是非常满意的。
究竟是怎么把这么大的车子带去月球的?
对啊,那么大一个车子是怎么带去月球上的呢?
这个问题我想一定是很多读者朋友们所关心的。答案是:它是被放在宇航员们登陆月球时乘坐的登月舱里,一起降落到月球上的。不过,很容易想象,登月舱内部空间狭小,要塞进去一辆车谈何容易?另外,放进去了,到了月球上宇航员们又该怎么拿下来使用呢?
的确,航天任务对于搭载物品的质量和体积一向非常苛刻,要说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越重,发射起来越贵。由于登月舱的余量很有限,月球车被设计成可折叠型,塞在登月舱下降段后部的一个储物空间里;
当登月舱安全降落月面之后,工程师们也早已设计好了让宇航员们可以很轻松将车子取出并展开使用的方法和流程,即便是在第一次使用月球车的阿波罗15号期间期间,两位宇航员完成整个车辆卸载和展开工作也只花了26分钟!
既然如此,那么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实际使用LRV的情况又如何呢?
1971年7月底,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们在月面停留的67个小时内,宇航员大卫·斯科特(Dave Scott) 和 吉姆·埃尔文(Jim Irwin)驾驶第一辆LRV进行了三次远征,探索了哈德利月溪(Hadley Rille)和亚平宁山脉(Apennine Mountains)的广大区域,三次总行程27公里,平均车速达到了每小时9公里,远远超过预期,车子的耗电量也远低于预期。
事实上,当宇航员们最终完成任务时,这辆LRV的电池还可以行使80公里以上!可惜了!当宇航员们乘坐登月舱上升段从月球表面发射时,安装在LRV月球车上的遥控电视摄像机拍摄下他们升空的画面。
而到了1972年4月份阿波罗16号期间,两位宇航员驾车行驶的总里程也超过了26公里,在驶下一座山坡时,甚至记录到了每小时17公里的“速度记录”;当然,这个记录在阿波罗17号期间被打破,阿波罗17号的任务指令长尤金·塞尔南(Eugene Cernan)往往被后人记住是最后一个离开月球的人类,但实际上他还有一个头衔就是“月球飙车第一人”,他在月球上开出了每小时18公里的“无敌高速”。
折叠状态的LRV漫游车
阿波罗15号任务期间使用的第一辆LRV漫游车
相比美国的高调,苏联就要低调的多。在宣传和媒体运作方面,美国航天部门绝对值得全世界各国学习。宣传就是话语权,就是感召力,它不但启发年轻人,孕育下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作为曾经几乎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航天超级大国,人们对苏联航天的知晓率远远低于美国,直接导致苏联在这方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与自身的实力不相匹配。这一点,值得今天的中国相关部门深思。
言归正传,很容易看出,相比美国高大上的载人LRV,苏联的无人月球车与我们的“玉兔”月球车更为相似,也因此更加具有可比性。
苏联的“月面步行者”
苏联拉沃什金联合体博物馆内陈列的“月面步行者”月球车模型
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天线,轮子数量,以及翻开的内侧盖板上贴敷的
太阳
能电池片
“月面步行者”漫游车基本信息表
苏联的月球车项目称作“月面步行者”(Луноход,“Lunokhod”),这是苏联在1969年~1977年间发展的一种遥控无人月球漫游车系列,跟随苏联探测月球的“月球”(Luna)计划搭载实施。最早在1969年2月19日首次尝试发射,由于火箭故障发射失败;直到1970年,苏联“月球-17号”成功着陆月面,其携带有一辆漫游车,即“月面步行者-1号”(Lunokhod-1),这是世界第一辆月球车。
之后,在1973年1月,“月球21号”着陆器又携带“月面步行者-2号”(Lunokhod-2)成功实现月面降落。原计划在1977年发射的3号任务被取消,没有发射。
苏联当年发展自己的月球车计划最开始其实是为了计划中的载人登月项目做铺垫的。在输掉和美国人的登月竞赛后,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被取消,于是“月面步行者”计划转而被作为一项开展月面遥控无人漫游车巡视探测的科学任务来执行了。
“月面步行者”漫游车从斜道上驶下月面示意图
“月面步行者1号”在月面上的行驶路线叠加
1970年11月17日国际标准时间03:47,北京时间11:47,苏联“月球17号”在月球雨海成功实现软着陆,当日国际标准时间06:28(北京时间14:28),世界上第一辆月球车“月面步行者-1号”从双舷梯滑道驶下,开上了月球表面。
“月面步行者”漫游车使用太阳能为自己的内置电池充电,在月球上的白天工作,夜晚则进入休眠状态,使用内置的同位素衰变产热装置提供热量,保护内部设备。这种设计思路与我们的“玉兔号”几乎如出一辙——当然,不得不说,相比笨重的俄国造,中国设计的小“玉兔”可要轻巧灵敏多了。作为无人漫游车,苏联的月球车质量超过840公斤,甚至比美国载人的LRV(210公斤)重了整整4倍!而根据公开资料,中国的两辆“玉兔号”小车,重量都在140公斤左右,绝对当之无愧的身材最佳!
2013年,身材小巧,在月面上行驶的“玉兔号”月球车,其质量仅有大约140公斤
遗憾的是,2014年1月25日,第二次月夜休眠之前,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玉兔号再也不能动弹,但它一直顽强存活了972天,远远超出预定设计的3个月
“月面步行者1号”在月面工作了322天,行驶10.5公里,传回超过2万张电视图像和206张高清全景照片。同时还进行了25次土壤分析和其他大量分析工作;
“月面步行者2号”工作了大约4个月,行驶超过42公里,穿越一些斜坡和峡谷。事实上,一直到2014年被美国的
火星
车超越之前,它都保持着地球之外行驶距离最远的车辆的世界纪录。
“月面步行者3号”已经制造完成,原本计划由1977年发射的“月球25号”携带飞向月球。然而由于资金匮乏和其他方面的变化,任务被取消,至今,3号仍然静静的停放在研制方拉沃什金联合体的博物馆内,沉默不言。
1973年之后,整整40年,再无月球车踏足月面,直到2013年,中国“嫦娥三号”着陆器搭载的“玉兔号”月球车才最终打破月面这长久的沉寂。而随着“嫦娥四号”和“玉兔2号”的成功抵达,月球车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