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谢军总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盾牌座
高级会员
420
主题
-1
回帖
985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积分
985
私信
航天
605
0
2018-12-14 15:42:25
近日,央视网公布了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入选。
谢军是我国空间电子信息领域知名专家,卫星导航技术领军人物之一,长期从事卫星导航系统、空间微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及空间微波产品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6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享受全国劳模待遇),他带领的团队,2017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接过老一辈航天人“接力棒”
1982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谢军,被分配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工作,该院从上世纪80年代北斗计划起步开始,就一直担负着北斗卫星系统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作。谢军与北斗结缘的种子在那时便已种下。
“那些航天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对待工作真的是一丝不苟,这对我影响很深。”初到504所,谢军便被所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航天人朴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所感染。
那是一段至今令谢军难以忘怀的日子。刚到504所时,谢军被分到天线技术研究室。那时测试天线一定要爬到野外一个很高的测试塔架上。当时的谢军并不知道自己有恐高症,只觉得自己年轻,应该上塔架,但一爬到高高的测试塔架上他就不停地眩晕,浑身没劲,室里的老同志知道后就不再让他上测试塔架,于是他就在地面上负责转动转台上的天线,那时转台转动天线只能靠手一度一度转和测,烈日炎炎下他一蹲就是一下午。
不久之后,谢军接手了第一件产品的研制——同轴波导转换,那时调节测试驻波的仪器设备非常简陋,需要用手一点点垫模片,把模片垫得合适了指标才会满足要求,这是一项琐碎而单调的工作,但谢军认为,那段时光学到的知识十分扎实。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是在504所那段岁月的历练,让谢军养成了刻苦踏实的工作作风,也让他坚定了要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决心。从504所最年轻的高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副所长,一路走来,十几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谢军参研10多颗卫星和飞船的工作体会。
2003年的一通电话,改变了谢军的人生轨迹。“当时的五院院长亲自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可以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一职。”谢军告诉记者,那时候北斗一号第三颗卫星已发射成功,双星定位系统更加稳定。自己也觉得,需要有一支更加专业的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北斗工程下一步研制工作中去。
征服挑战解决困难很有趣
2004年,谢军走上了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的岗位。岗位变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职务变了,肩负的使命更多了。“如何从关键设备研制单位的负责人向卫星总设计师过渡,这是一道十分棘手的难题。”谢军坦言,担任总师之初,许多知识都没有掌握,诸多问题都不是很清楚。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是每一个航天人必备的精神品质。对卫星总体结构不了解,谢军就亲自去拜访相关领域的老专家,直到把每个部件、每项产品、每个问题搞明白才肯离去;对热控分系统、电源分系统不了解,他就逐一去请教专业能力强的老师傅。
“作为总师,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谢军回忆说,2013年北斗三号工程伊始,经各部门研究决定,在北斗三号卫星上使用国产化行波管放大器。该设备之前一直是引进国外技术,因此要严格把控首次实现国产化的产品指标。负责研制行波管放大器的单位攻坚克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研制出6台设备。可是,谢军在认真检查这6台产品之后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质量未达标,全部重做。“当初作这个决定还是非常艰难的,这不仅意味着该单位要推倒重来,继续倾注大量人力物力重新设计,甚至会导致整个工程大幅度延期。”谢军表示,质量和进度就像天平的两端,不能顾此失彼,总师最大的压力便来自于如何保证在“零失误”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工程进度。
当被问及是否觉得工作辛苦时,谢军微微一笑说:“航天工作很吸引我,当你有了热爱,所有征服挑战、解决困难的过程都变得十分有趣。”
奉献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2004年,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工程正式立项,揭开了中国自主导航系统研制工作的崭新一页。彼时,困难重重、荆棘载途。从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定到三种轨道、混合星座方案的设计;从攻克卫星上采用的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到通过批量生产和密集发射保证卫星系统发挥其有效性……十余载“造”星路上,谢军和他的团队始终都在逆流而上、乘风破浪!
时间精度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天地间时间越同步、误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有“导航卫星心脏”之称的星载原子钟就发挥着提供时间基准的作用。在北斗二号建设时,星载原子钟成为绕不开的“拦路虎”。“航天产品的核心是质量过硬,性能稳定。”谢军介绍说,研制出的第一台原子钟在工作时经常会出现突跳,精度很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他经常深入一线与大家一起分析原理、掌握一手材料;有的时候,他宁可36小时不合眼,也要坚持做完产品实验,不会错过一个疑点,不能放过一丝误差。
那几年,谢军总是频繁往返于北京、西安、武汉、兰州等地,生怕有一家研制单位掉以轻心、松懈生产,担心有一款产品未达标准、出现问题。经过谢军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让北斗用上了自主开发研制的原子钟,其天稳定度达到10-14量级,授时精度50纳秒,300万年只有1秒误差。
谢军认为,卫星研制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工作久了,奉献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觉得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做这些事情”。
献身航天三十余载,谢军把他所有的执著和热情都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带领北斗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了高稳定、长寿命时间基准技术、上行注入抗强干扰技术、高精度测距技术和阵面天线技术等项目,首次实现百万门以上国产ASIC电路在轨应用,在北斗导航系统工程实践中自主研制成功了高精度星载原子钟。
谢军常说,身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他没有退路,只有发挥整个团队的智慧和力量,玩命儿地干。“在这个领域做事情,每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好,做的要比别人强才行。中国的北斗将来一定要成为世界的北斗!”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