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国际太空】我国空间科学及民用航天重点发展方向展望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仙女座
限制会员
385
主题
-1
回帖
-1065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10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5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10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5 积分
积分
-1065
私信
航天
414
0
2018-3-27 09:58:36
我国空间科学五大重点发展方向展望
面向空间科学的原始创新、基础发展能力的快速提升,未来航天领域的主要任务是:瞄准解决空间科学探测概念与技术发展创新不足、原创探测种类少等短板弱项,以科学问题为导向,以对未知世界的科学探索需求为牵引,围绕宇宙的形成与演化、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的探索、
太阳
活动及其对
地球
空间环境的影响、超越现有物理理论的新物理规律等热点和基础性科学问题,充分探测宇宙、了解宇宙、认识宇宙,反过来认识地球,认识人类自己,拓展人类的知识。
围绕上述目标,结合科学探测的特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如下:
暗物质与宇宙射线探测。建设能够搭载暗物质与宇宙射线探测的试验系统,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测量银河系宇宙线的成分和精细能谱,开展天体高能伽玛射线巡天观测。将空间高能量粒子和宇宙线能谱测量推进到TeV能区,以大大超过国际各项计划的能力研究暗物质粒子的存在,有望解决暗物质引力之外的相互作用、宇宙线的起源等重大科学前沿问题。
脉冲星宇宙时空基准。利用脉冲星发射的X射线、γ射线作为天然信标,探测30颗左右的脉冲星信号,建立脉冲星导航数据库,解决深空探索中时间测量的问题,最终构建脉冲星时间、实现宇宙时空基准,引导航天器在宇宙空间长时间自由航行。突破准直型和聚焦型探测器、数据库、时间同步和大尺度导航等关键技术。
可居住类地行星探测。利用亮星巡天空间望远镜(BSST)对邻近类太阳恒星(光谱型为F、G、K)的行星系统进行掩星探测,以期发现位于可居住区内的类地行星(亚地球质量)。BSST通过亮星不间断的长时间巡天,可以获得一大批明亮的脉动变星高精度、高连续性光变曲线,有助于发现一批类地行星。
系外行星大气光谱探测。针对太阳系外行星系统进行的空间高精度光谱探测,采用掩星法对太阳系附近400余颗存在行星掩星现象的恒星进行高精度光谱探测,进而分析其行星系统大气的物理化学成分,观测谱段覆盖近紫外、可见光及近、中红外谱段。同时,从生命搜寻的角度出发,兼顾小天体的研究,为我国系外行星与生命探索奠定技术基础。
日地空间环境立体探测。建设由4颗卫星组成的日地空间环境探测卫星星座,对太阳和日地环境进行立体、多空间尺度的监测。其中2颗卫星分别位于日地L1和L3点,形成对日观测的立体视角,拍摄太阳的三维图像,监测太阳活动及磁场的变化;另外2颗卫星分别位于日地L4和L5点,开展日地环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探测与研究,大范围实时监测日地空间环境的长期变化,精确计算灾害性空间天气到达地球的时间。
我国民用航天五大重点发展方向展望
民用航天要服务大众与普惠民生,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原始创新为引领,以满足用户需求、提升应用效能和促进航天产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公益与商业服务并举,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全球尺度地球数据获取及应用能力,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惠及大众民生,综合利用多种谱段、高时空分辨率、高灵敏度探测系统以及高速通信网络,满足生态保护、气象预报等重大民生需求,推动文化传播、高品质信息服务等信息消费;深化应用,利用“大智移云物”技术,推动商业化航天服务和多源数据融合共享,支撑重要行业深化应用和大众服务。
全球立体综合大气观测系统。为准确预报全国、省区、重点城市的天气,精细探测全球云、雨、风、温度等大气圈层三维结构,充分发挥高轨系统的高时效特性和低轨系统的高分辨率特性,发展高轨50米级大气成像、低轨激光风场测量、低轨降雨测量雷达等卫星系统,对台风、暴雨、雾霾、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演变等进行近实时观测和预报,积累全球气候变化观测数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服务保障,并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面向地震预报的高精度探测系统。为提升地震综合监测预报能力,综合利用红外、电磁、重力场等探测手段,发展5m分辨率红外成像、1nT精度宽谱磁场探测、1mGal精度重力测量等卫星系统,对地面温度场、空间磁场、高能粒子、地球物理场等变化进行连续、高精度数据探测和相关参数反演,探索这些参数与地球应力积累、爆发、释放之间的规律,捕捉地震活动规律和先兆,探索预测地震的新型方法手段,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全维多手段生态系统监测系统。围绕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生态退化、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交通拥堵等问题,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激光雷达、高光谱等新型载荷,发展亚米级成像、大气污染监测、水资源探测、海洋监视等卫星系统,对大气、水、岩和生物等圈层等进行多要素智能化探测,提高生态红线维持、精细农业、污染治理、大数据分析、智慧海洋建设等能力。
全球泛在高速信息网络。针对“宽带中国”和“一带一路”等泛在通信与宽带通信巨大需求,突破太赫兹通信、激光通信和认知无线电技术,发展超大容量通信、高承载通信和可重构通信等卫星系统,支持构建由通信网、互联网、传感器网构成的泛在信息网络,满足区域协调、军民融合、大众消费等多样化需求。
中国特色商业航天服务。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利用大数据、智能处理、移动网络、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构建大数据一体化应用体系,推动天地一体、多维信息智能同化与实时融合。突破空间VR、人机沟通、情景构建等前沿技术,发展全息虚拟地球、时空基准转换、个性化定制等系统,满足立体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物联网等需求。发展智能在轨服务能力,推动太空旅游观光,探索碎片清除服务、小天体勘察采矿和资源利用新途径,促进太空产业发展。
(全文见《国际太空》201801)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