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科普也可新媒体营销 当冥王星撞上社交媒体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冥王星
616
0
2017-12-1 17:24:52
美国天文学家克劳德·汤博在85年前发现冥王星时,他大概不会想到,这颗距离
太阳
59亿公里之遥、一度被踢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孤寂小星球,会在这个夏天和我们如此亲密。 改变这一切的,不仅仅是太空探测器,还有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在太空中穿梭了九年半的“新视野”号,实现了科学家们对冥王星的探测;社交媒体只用了一个小时,就让遥远的冥王星走进了普通人的视野。 7月14日,比官方网站提前一小时,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在Instagram网站上公布了首张冥王星的高清照片。不是发布会,不是报纸,不是电视,也不是官网,而是在一个图片社交网站上,人类第一次清晰地看见了这个孤独星球的模样。很快,这张照片被点赞19万次,收获1万多条评论。 不只是美国,冥王星几乎一瞬间刷屏了世界各地的社交媒体。比如《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布的一条科普文《凑齐“全家福”》,集合了曾经的太阳系九兄弟“证件照”,很快就被转发5000多次。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让高冷的科学“飞入寻常百姓家”,是科普方式的一种创新。以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为例,有媒体报道,这家航天机构设有专门的社交媒体团队,在超过12个平台上运营了近500个社交媒体账号。他们甚至给
火星
探测器“好奇”号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用第一人称和用户交流,“圈”了不少“粉丝”。 更值得关注的是故事的后续。在首张靓照公布后,捧着一颗心和人类初次见面的冥王星,打动了科学家,更打动了公众。无论是天文学家还是科学“小白”,无论是“专业咖”还是“零认知”,都不遗余力地转发、评论、点赞。可以说,不是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也不是任何媒体,就是你我,是万千网民,让神秘的冥王星变得生动有趣萌萌的,打造了一场全民科普的盛宴。更而甚者,冥王星也成为众多网络营销的新宠儿,各种有关的无关的产品都拿着冥王星的照片做起广告和营销,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 社交媒体时代里的科普,与其说是“互联网+科普”,不如说是“互联网+人”,营销也成为科普的新手段。多向、开放、平等、创新、去中心、去渠道,每一个人都是被科普的对象。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需要权威的科普机构去伪存真。就在冥王星走红的两周后,社交媒体上开始流传一篇奇文“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再爆猛料:首次侦测到开普勒-452b信息流”。后经民间专业科普机构果壳网鉴定,这是一则虚假信息。还有在微信朋友圈屡见不鲜的养生伪科学,也需要专业的“谣言粉碎机”。 “互联网+人”,讨论的不再是科普工具的问题,而是要形成一个自我循环、自我造血的科普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科学工作者、科普机构、媒体、大众,形成科普共同体,相互连接、良性互动、彼此激发、创造价值。就像在冥王星的科普过程中,科学机构发布消息,受众自发进行二次传播、三次传播,甚至N次传播,不断激发了人们对科学、对太空的探索兴趣,也引燃了互联网上营销的创意和点子。 冥王星的发现者汤博,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件礼物是叔叔送的望远镜。100年过去了,人类有了互联网,每一个人都可以足不出户,看得更高、更远。如何在互联网上传播知识,营销或许是个新思路。来源: 《人民日报》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火星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