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长征运载火箭
中国航天人为何用“长征”命名运载火箭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中国航天
322
0
2016-11-22 20:51:15
<p> 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p><p>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跨越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p><p> 80年后,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中国航天征程踏上了一个新起点。</p><p> 从长征路到飞天路,贯穿其中的是精神的薪火相传。这便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p><p> <strong>从长征到飞天 </strong><strong>都是在走前人没走过的路</strong></p><p align="center">
</p><p>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使用的科技环保燃料液氧煤油加注站。本报记者 岱天荣 摄</p><p> 站在距离发射塔架约3000米之外的指挥控制中心远眺,近处是葱郁的椰林,远处有浩渺的大海。不同于西昌的群山怀抱、酒泉的戈壁大漠以及太原的黄土高坡,这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场独有的南国风情。</p><p> 作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这座年轻的发射场一诞生,就拥有多个中国之“最”:纬度最低、离海最近、最开放、最环保、最先进。</p><p> “文昌发射场不是任何一个发射场的翻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凤广告诉记者。一眼望去,整个发射场就是一片创新的试验田。发射塔架旁的避雷塔采用“1个工位设4个避雷塔加挂线”技术,远远看去宛如4名“手拉手”的护卫。</p><p> 远处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拥有中国单层最高的厂房、亚洲最大的钢铁之门,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的新“三垂一远”发射测试模式,极大提高了发射效率。</p><p> 这次长征七号发射,再创3项新纪录。首先是运载能力达到13吨,是中国以往运载火箭的1.5倍;第二是发射占位用时只用了84小时,是我国目前发射占位最短的火箭;第三是首次在海洋环境发射,长征七号的顺利发射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已具备在复杂气象、气候环境下全天候发射的能力。</p><p> 为什么要创新?唯有自主创新才能生存下来,强大起来。</p><p> 80年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红军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80年后,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封锁,中国航天人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与日俱增:“在我们的头顶,每天有多少别国的卫星飞过?”“我们离航天强国的距离有多远?”“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如何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能力?”……</p><p>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杨宇光告诉记者:“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我国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辉煌史。中国航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走出来,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发展壮大,建立健全了涵盖设计、研制、试验等在内的完备宇航产业链,更打造出一批比肩国际的‘拳头产品’,靠的就是创新。”</p><p> 火箭发射前40分钟,活动回转平台全部打开,蔼蔼暮色下,照明灯衬得长征七号的白色箭体流光溢彩。就是这枚火箭,从设计到生产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全三维数字平台,以直观的三维模型取代了过去二维图纸,中国运载火箭迈入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另外,它的“大脑”更加精准,配备的卫星定位接收机好比“千里眼”,选用绿色环保又经济实惠的“大心脏”……</p><p> <strong>从长征到飞天 </strong><strong>都要经历艰苦奋斗的跋涉</strong></p><p align="center">
</p><p> 6月25日20时00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发。本报记者 岱天荣 摄</p><p> “5、4、3、2、1,点火!”6月25日20时00分,伴随着“01”号指挥员王光义铿锵有力的口令,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中国新一代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烈焰飞腾,呼啸而起,拖曳着一束耀眼的白色尾焰,飞越茫茫大海,飞向浩瀚太空。</p><p> 在烈焰喷薄而出的那一刻、人们的目光就追随腾空而起的火箭不再离开。整个发射中心沸腾了。</p><p> 在沸腾的人群中,满头白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满怀激动。这位78岁的老人,曾是长征三号甲、乙、丙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步步历程。</p><p>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受到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的鼓舞,航天人选择用“长征”来为中国的运载火箭命名。作为中国通往宇宙的第一个火箭,长征一号将东方红一号成功地送往太空,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正如这个非同凡响的名字,中国的航天之路开始了一场当年红军长征般艰苦的跋涉: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p><p> 正如当年红军长征转战10余省,一路走来,“长征”系列火箭在东方大地与太空之间已经画出一道道亮丽的轨迹。每一道轨迹就如同红军经历的每次战斗,背后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支撑,在一次次磨砺中实现中国航天的一步步跨越。</p><p>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0次飞行,也是长征七号的首飞,这是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后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是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4次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p><p> 从这里出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顺利开启了,中国航天开始迈步“新长征”。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张涛告诉记者:“长征七号的长征之路刚刚开始,未来它将承担更多使命!”</p><p> 完成此次首飞任务,长征七号很快将承担我国首艘货运飞船的发射,后续在空间站建造和运营任务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与货运飞船组成货物运输系统,承担为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和补加推进剂的任务。随着技术方案的完善和性能的稳定,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可逐步替代我国现役长征运载火箭有关型号,将承担中国航天多种类型的发射任务,从而成为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p><p> 仰望着长征七号火箭留下的这道完美弧线,既是航天人长征路上奋斗的轨迹,更是航天人新的长征的起跑线。长征七号首飞任务新闻发布会上确认: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定选,长征五号将于今年下半年文昌择机发射,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将于明年4月份发射……航天人永远在路上,弘扬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p><p> <strong></strong></p><p> <strong>从长征到飞天 </strong><strong>都需要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strong></p><p align="center">
</p><p> 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前夕,铜鼓岭测控站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认真调试检查。本报记者 岱天荣 摄</p><p> 当我们看到电视里熟悉的火箭升空画面,感受升空那一刻的激动人心,又有多少人了解几代航天人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多少次的实验和多少次的失败?长征的故事在祖国大地继续吟唱着。长征途中,红军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英勇的红军战士跨越了雪山草地,仅是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就超过了400人。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同样靠的是航天官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勇于牺牲和奉献。</p><p> 看着眼前的巨型火箭,有谁能想到,这个庞然大物的研发团队成员不满35岁的占据多数。其中增压输送系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0岁。箭体结构攻关团队,平均年龄32岁,成员大部分是硕士。拥有了世界上最年轻的航天人才队伍,就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拥有强大的创新引擎。</p><p> 如今的文昌发射场,塔架高耸、厂房雄伟、道路宽阔而平坦,一个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呈现在我们眼前。“很难想象,七年前这里只是一片荒芜地。”工程师商利民这样介绍。作为发射场的第一批创业者,商利民也是在这片荒地里白手起家、打造发射场的全程见证者。当初,队员们顶着烈烈炎日,每天徒步穿行20多公里,用双脚丈量发射场1.6万亩的每一寸土地;被誉为“海岛丁香花”的高级工程师丁斓,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再推迟生育计划,高龄怀孕后,更是挺着大肚子奋战在一线;工程师周湘虎因过度劳累和强光照射导致左眼永久失明,他说:“即使把另一只眼睛也献给心爱的航天事业也无怨无悔”。在总体技术部,与瞬息万变的数据相伴了23年的高级工程师车著明,依旧在火箭成功发射的一刹那,紧张地开始数据处理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师,陈少将调试设备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厂房,足迹遍布在每一层平台。为了防止一个丢失的小小O型圈进入火箭,高级工程师冯方达带领同事一寸一寸反复搜寻。</p><p> 为了支持发射场的建设,星光村村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祖屋。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他们顶着烈日、吊在高空、深入泥坑、趟进积水,用勤劳的双手默默地干着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p><p> 虽然他们可能彼此互不相识,但开拓者是他们共同的名字,为祖国的航天梦而奉献是他们身上共同的标签。作为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不论火箭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不论发射一线、测控一线、回收一线的科研人员,还是散布于陆地和海洋上的保障人员,大家勇于奉献,众志成城,汇成托举中国航天的强大力量。</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航天
图片
国外航天
UFO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