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火星五百天”生存有道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火星
310
0
2016-11-23 02:57:30
<p align="center">
</p><p> “你的音乐品味实在是太差了!”在太空中与“
火星
探测组指挥官”梅丽莎紧紧相拥时,“宇航员”马克抱怨道。</p><p> 令影迷期待已久的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终于在国内上映。片中,6名首次登陆火星的宇航员遭遇风暴,匆匆结束任务,混乱中马克被留在火星,成为“太空鲁宾逊”。幸运的是,在各方努力下,他最终获救回到
地球
。</p><p> 独自在火星上度过的500多天(火星日比地球日长40分钟左右)里,马克是怎样生存的?梅丽莎存在电脑里的迪斯科音乐显然只能作为“精神食粮”,他更需要适宜的环境和物质条件。结合片中的科技元素,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科普专家郑永春向记者介绍了火星上的生存之道。</p><p> <strong>防辐射是重大难题</strong></p><p> 居住舱具有温度、湿度和空气调节功能,是马克在火星上的家,也是他得以生存下来的重要保障。郑永春认为,这是人类探索火星之前必须解决的重要前提。</p><p> 他介绍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建立火星生存模拟系统,对航天员进行训练,为在火星长期生存做准备。该系统拥有独立的生命保障系统,分为上下两层,包括起居间、工作站及模拟气闸舱。目前这套系统还在进一步改进。</p><p> 而对于火星辐射,影片中描述得较少。郑永春表示,火星上辐射太强,人类还没研发出适当的防护手段。</p><p> 他介绍,在前往火星的途中,航天员主要面临两类危害健康的辐射粒子。一类是剂量较低但长期存在的银河宇宙射线,能量高、穿透性强,普通飞船外壳基本无法阻止,即使是30厘米厚的铝板,防护效果也极为有限;另一类是
太阳
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时产生的太阳高能粒子,通常是指能量为数百兆电子伏特的质子,其能量比银河宇宙射线低得多,持续时间较短,利用飞船外壳可以进行有效防护。“未来的载人火星飞船很可能会配备一间‘太阳风暴庇护所’,在太阳风暴发生时抵御高能粒子。”他说。</p><p> 为了给航天员设计有效的辐射防护系统,科学家已开展了对火星辐射环境的探索。2011年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搭载了一台辐射评估探测器(RAD),目的就是为载人火星旅行提供基础数据。按照RAD的测量数据,航天员在火星上接受的累计辐射剂量,相当于每星期接受一次全身CT扫描。</p><p> 郑永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或许能发现一些新型轻质材料,具有比铝板更好的防护效果。但即使找到这种材料,也只能降低部分辐射剂量,穿透防护材料的射线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p><p> 因此,防辐射是航天员登陆火星面临的重大难题。“现实的选择是就地利用火星土壤,加入粘结剂固结成型,或填充在包装物里。”他说,“一定厚度的土壤能有效降低太空辐射对航天员的危害。”</p><p> <strong>再生水回收系统必不可少</strong></p><p> 水是生命之源。郑永春说,火星上曾经有过河流和湖泊,但现在的火星上尚未找到可用的水源。NASA不久前宣布发现的火星液态水,只是含有高氯酸盐的有毒卤水,分布在少数火星撞击坑陡坡上。要在火星生存,再生水回收系统必不可少。</p><p> 影片中,马克研发了一套再生水回收系统,尽可能收集居住舱内的所有水气,让自己得以生存。</p><p> 郑永春介绍,再生水回收系统已经在国际空间站上得到了成功应用。在国际空间站,不会有任何一滴汗水、眼泪或尿液被浪费。这种新的净水系统被称为“水膜”,利用纳米技术和调节生物体水分的蛋白质技术,可以将汗液、尿液等废水转化为可饮用水。有位航天员曾说:“在国际空间站,我今天喝的咖啡就源自昨天喝下去的咖啡。”个中含义你懂的,在荒野求生纪录片里,很多人靠喝尿液才得以生存,其实这一幕每天都在国际空间站上演。</p><p> 外星生存还有一项重要条件:氧气。没有氧气,马克无法随意进行舱外活动,他必须随身携带氧气补给。郑永春表示,如果未来人类要在月球生存,所需氧气或许要依靠钛铁矿和氢气的氧化还原反应生产水,然后用水来电解产生氧气。火星生存所需的氧气也来自于水的分解,以电解方式分离水分子中的氧气和氢气,这套制氧设备已经成功用于国际空间站。氧气释放到空气中用于维持生命,氢气则进入制水循环系统。</p><p> <strong>耕种火星农业试验田</strong></p><p> 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介绍,NASA已准备为探索火星组建团队,团队里每个人都得有一手“绝活”。</p><p> 庞之浩说,该团队要有技术高超的驾驶员,能够应对飞船在飞行、着陆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全能医生,从外科、内科到牙科都比较了解,如果有女航天员,还得懂妇科;要有全能的工程师,保证飞船各系统乃至舱外航天服都正常工作;要有全能科学家,懂地质、化学、气候等,以担负科学考察任务。“这四种专业人才,将是探索火星的基本配置。”</p><p> 照此看来,马克算不上团队里的核心成员。重新和乘组取得联系后,队友也在表达思念之余不忘调侃:“我们得轮流分担你的工作。不过,不就是些农活么?”</p><p> 然而马克的绝活对他的生存功不可没。“幸好我是植物学家。”走出最初的绝望后,他对着视频记录仪咆哮道,“火星将惧怕植物的力量!”然后他决定给自己种粮食。</p><p> 种植作物,先要培养土壤。郑永春介绍,火星土壤与地球土壤的物质组成基本相同,但地球土壤里有微生物群落,火星土壤中却没有,而某些特定养分只能通过微生物来提供。</p><p> 影片中,马克把所有能找到的有机物都储存起来,甚至出舱捡回了队友的粪便。按照剧情设计,航天员的粪便经脱水、灭菌后装进密封袋,遗弃到火星表面,虽然已不含微生物,但含有复杂的蛋白质。此时它们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把它们装进容器,加水并加入自己的粪便后,微生物大量繁殖,随后加入火星土壤以及携带的地球土壤,让地球土壤中的微生物感染火星土壤。一周后,火星土壤就被改造成充满微生物的地球土壤,此后每周被改造的土壤规模都能增加一倍。</p><p> 土壤搞定了,马克开始从食品中寻找可以种植的作物,要获取热量,土豆是最佳选择。尽管后来他的农田在一次意外中毁掉了,但已经收获的土豆加上居住舱内的食物储备,最终让他撑到救援到来。</p><p> “种植农作物是太空探索和火星探测的重要项目。”郑永春介绍,今年国际空间站上已成功栽培出新鲜蔬菜。蔬菜是空间站上极具开发潜力的新鲜食材,只要用有色光线控制,就能乖乖生长,其中生菜最容易种植。</p><p> 而在火星上种植,需要筛选适应火星环境的作物。他表示,在火星上种植作物,不仅可以满足航天员的营养需求,还能大大减少从地球上运来的物资,降低任务的技术风险和成本。</p><p> 记者了解到,火星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最相似,是太阳系中唯一经改造后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的天体。美、俄、欧空局等早就开始酝酿载人登陆火星计划,中国也正在积极规划自主火星探测。当前,重型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性能显著提升,载人登陆火星不再是纸上谈兵,人类有望在未来20年(2035年)左右首次登陆火星表面,航天员乘组很可能是多国合作的“联合国际”航天员。人类登陆火星后,将朝着建立火星前哨站、改造火星环境、火星移民的长远目标逐步迈进。</p><p> “从某种程度来讲,《火星救援》并非科幻,而是展现20年后的现实世界。”郑永春说。</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系外行星
木星
图片
天文理论
宇宙
水星
天体物理
视频
天文知识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